鏈家之罪,行業原罪下的互聯網野蠻生長 |
發布時間:2016-08-27 文章來源: 瀏覽次數:3732 |
硅谷聞名風險投資家彼得 蒂爾(Peter Thiel)是這個星球上相稱罕見的矛盾集合體: 在體現了他畢生風險投資和立異哲學的貿易書籍《從0到1》(Zero to One)中,他聲稱崇尚最本質的技術革新,以為互聯網普及不外是建立在計算與通信技術半個世紀以來的立異基礎上,并非真正突破的革命,但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之一——Facebook的第一個天使投資人。 他相信壟斷獨有能帶來最大的利潤和無所顧慮的立異,而陷入無住手的競爭會讓企業迷失方向,并指出Google是典型的壟斷式立異范例,但他同時也批評Google與微軟圍繞桌面和移動的大戰讓蘋果捉住了獲得獨有上風的機會;然后他又說“蘋果與阿波羅太空技術比擬,不算技術突破的產物”。 他以為偉大的創業者應該發現世界上那些未被真正發現過的秘密——不管在天然界仍是社會貿易體系中,但他又主張創業公司應該努力營造“不可知論”至上的狂熱宗教式文化。 他推崇有強烈使命感和長遠愿景的創業者,自己卻是現金利潤快速回報的積極追逐者——他在1999年創建的劃時代的支付技術公司PayPal在2002年就賣給了eBay,而他也在Facebook上市后立刻拋出了所持的絕大部門股份——這部門股票現在已翻了至少2倍。 他對中國在科技立異領域的長期投資價值感到悲觀,不計劃投資任何一家中國科技公司,但他在PayPal時代的那些并肩作戰的兄弟們,也就是“PayPal黑幫”的其他重要成員——Slide、Glow和HVF的創始人麥克斯 拉夫琴(Max Levin)、LinkedIn創始人里德 霍夫曼(Reid Hoffman)、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Steve Chen)還有SpaceX和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 馬斯克(Elon Musk)等,都對中國的科技立異環境和創業者抱著相稱友善甚至親密的立場。 他是最成功的技術創業者和投資人,但他的專業是法學,此前從事并不太成功的金融交易;他是一位經典自由意志論者和基督徒,但也是一個致力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可知論者,和一名(傳說中的)同性戀者…… 這樣一個極度內在矛盾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和主導了硅谷過去15年的科技躍遷,而他現在正在中國北京,為他最新出版的貿易書籍《從0到1》做推廣。 與內在矛盾比擬,在北京他遭遇的是更強烈“外在沖突”——“從0到1”夸大反傳統思維、開辟新疆界、鼓勵壟斷獨有、探索未知秘密、反對押注賽道、警惕泡沫詞匯(buzzword)和拒絕漸進式立異。而在中國,投資者和創業者熱衷尋找風口、押注大趨勢(賽道)、推崇拼命競爭、夸大在已知世界的執行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立場謹嚴、鼎力倡導“微立異”——這些都是“從1到N”的思維方式和行事規則。 一個倡導“從0到1”的科技投資人陷入了“從1到N”語境的包抄中,他的感覺怎么樣? 在2月26日下戰書介入錄制的中心電視臺《對話》欄目中,與彼得 蒂爾同臺對話的周鴻祎和徐小同等人,應該能讓他感慨感染到這種更強烈的矛盾對沖。某種程度上,周鴻祎曾經是中國互聯網最大的“變量”,他開創的免費殺毒和免費安全模式是一次“從0到1”的實驗,攪動了整個互聯網安全行業;但他后來仍是陷入了“從1到N”的競爭困境,在比他創建的360更強盛的巨頭們的聯合絞殺下應接不暇——這是一個“從0到1”的哲學在這片土地上終極重返“從1到N”困境的經典案例。彼得 蒂爾也許賞識這個故事的前半部門,卻無法理解它的結局。 而徐小平——他有著中國風險投資界頗為稀缺的稟賦——熱衷投資冒險者、不迷信風口、鼓勵創業者探索未知的秘密、崇尚科學和純粹的智力……這些都與彼得 蒂爾的理念頗多類似之處,但兩者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更多是在bet and pray,依賴的是音樂家和教育家的直覺與熱情,而后者有更理性和精準的思索與操縱路徑,去創建或發現一家不尋常的公司。 彼得 蒂爾對他倆的感覺怎樣?天知道我不知道。但至少這兩個人身上確實有著在中國創業者和投資者日漸龐大的群落中相稱特殊的氣質,但迄今為止,他們所做的一切仍不能驗證“從0到1”的哲學與方法論在中國——這片科技立異領域倍受爭議的土地上——實踐操縱的準確。 此外,彼得 蒂爾應該能感慨感染到更直接甚至粗魯的思維方式對撞。和在硅谷和世界良多地方一樣,在北京,他同樣得到了擁躉們的歡迎。那些推崇他的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們折服于他的過往經歷和投資成績單,卻未必走得近他的內心。彼得 蒂爾對互聯網的技術突破性持謹嚴立場,但整個中國風險投資和創業圈還在熱衷于談論(營銷至上)的互聯網思維;彼得 蒂爾對中國的技術立異不太感冒,這次中國之行他智慧地選擇了對此避而不談,但人們仍是試圖從他的口中得到“對中國未來創業投資價值看法有沒有改變”的謎底。人們在社交網絡上發布聆聽彼得 蒂爾演講的照片,稱他為“創投大神”。這種類似于對凱文 凱利似的過度消費已經降臨到了彼得 蒂爾的身上——更何況,這位“大神”是如假包換的可知論者和科學主義者,拒絕扮演先知。 更諷刺的是,彼得 蒂爾說他不以為創業成功有方程式和禁忌可以遵循,可就連這句話本身也被中國媒體連帶著寫進了“彼得 蒂爾的15條成功準則”。不外最諷刺的可能莫過于此:彼得 蒂爾明確地說他拒絕一些“泡沫名詞”的忽悠——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彈性社交等,可是眼見著“從0到1”已經變成了一個全新出爐的泡沫詞匯,與他反對的另一個泡沫詞匯——“精益創業”(lean startup)并無不同。 在中國,對彼得 蒂爾的這種“對撞”無處不在,到處布滿了“主啊,你給我測個八字兒”的雞同鴨講。中國的科技創業者和投資人們熱切地回應和傳遞著他的“從0到1”,卻把它無形地消解在了自己那個“從1到N”的世界里。 第一次來中國的彼得 蒂爾,勢必會遭遇這種錯愕、失語和消解。這比他在《從0到1》這本書中所提及的缺乏真正科技立異、對未來持“確定的悲觀”立場的中國,還要豐碩與真切。 不外,在“從1到N”中一直浸潤與掙扎的中國創業者與風險投資人,也存在著對彼得 蒂爾和“從0到1”的迷思。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試圖找到在這片土地上實現“從0到1”的路徑,以及在“從0到1”和“從1到N”中實現平衡的可能。不僅是與彼得 蒂爾同臺對話的周鴻祎和徐小平——對更多介入科技投資和創業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更現實和真切的選擇。他們試圖把“從0到1”融入到“從1到N”的實踐——對彼得 蒂爾來說,這也許是個無所謂的題目,但對中國創業者和VC來說,題目真切且真實地存在。究竟,就連彼得 蒂爾本人,也無法真正地解釋他推崇的Facebook和Google,在取得絕對壟斷地位之后,在新的領域“從1到N”進行血腥競爭的原因。 某種程度上,彼得 蒂爾對“從1到N”的迷思,與這片土地上那些未必“確定的悲觀”的科技創業者和投資者們對“從0到1”的迷思,本質上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