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陷“假貨風云” 監管真的“無計可施”嗎? |
|
發布時間:2018-01-21 文章來源:本站 瀏覽次數:4150 | |
近日,剛剛晉級結束的微信小程序墮入“假貨風云”。 有媒體報道稱,在微信小程序里輸入“高仿”、“精仿”等關鍵詞,會彈出一系列售賣高仿手表、箱包等的線上店肆。微信方面回應稱,已永久下架875個此類小程序。 記者測驗在小程序中查找“名表”一詞,獲得了百余個店肆的信息,記者與其中一個名為“博雅名表”的店肆取得了聯系。賣家向記者引薦了一款瑞士表,價格為1300元,而該款瑞士表的正品售價在4萬至10萬元之間。
當記者問詢“有無實體店”時,賣家反問道:“灰色工業怎樣會有實體店?” 18日,微信方面在回應新華社記者的問詢中稱,的確存在此類小程序,到現在,途徑已永久下架875個“假貨、高仿類”的小程序,并在注冊和審閱通道進行了約束,接下來還會持續整理此類問題。 一名受訪店東說:“微信是微商的聚居地,售假廣告能夠經過大眾號、朋友圈傳達、YIN流,與微信直接相連的小程序天然會被利用。” 記者在店東的介紹下測驗體會了小程序中假貨、仿貨的買賣流程:首要,買主在小程序上經過關鍵詞查詢到相關產品的信息;然后,經過微信在線報價;最終,挑選買賣和結算方法完結買賣。 對于假貨,微信途徑對此“無計可施”嗎?微信方面回應稱,此類“假貨、高仿”小程序帳號存在與途徑對抗的狀況,“咱們不期望小程序被歹意利用。” 記者發現,整理之后,用“高仿”“精仿”等關鍵詞已檢索不到相關小程序,但仍能找到一些比較蔭蔽的賣家信息,如“手表仿表”“瑞士名表”等。 正如微信所說,小程序的許多功用“用完即走”,無需下載和裝置,運用十分快捷。但業內人士指出,因具有私密性、匿名性,經過小程序、朋友圈等出售冒充產品具有較強的蔭蔽性,這增加了監管和辦理的難度。微信等第三方途徑應承擔起相應的信息識別、挑選及批改功用。現在微信小程序正處于快速開展階段,如不加強標準辦理,可能會為網絡售假供給新的土壤和空間。 云南凌云律師事務所副所長孫文杰說,網絡買賣前言逐步開展,虛擬網絡商場途徑的買賣風險、權責認定和分配等問題尚不清楚,需求加強相關立法并加大懲治力度。但作為第三方途徑,微信應該擔負起監管的責任。他主張經過實名制掛號或許產品信息存案等方法,“對經過微信朋友圈、小程序、大眾號等進行買賣的行為進行有用監控,并實時更新這些行為主體的存案信息,有利于完善監管秩序。” 依據《互聯網信息效勞辦理辦法》第15條規定:互聯網信息效勞供給者不得制造、復制、發布、傳達法令、行政法規制止的內容。而制假售假行為明顯違反了我國的相關法令法規,第三方途徑應當擔負起監管的責任。 南昌大學公共辦理學院副教授梁波主張,各地政府及監管部門應加快改變傳統辦理思想,樹立習慣網絡時代的辦理方式,提高監管水平。例如,經過建立專門網絡買賣監管部門、監管部門與途徑企業的聯席會議機制等,完成線上線下監管互通,然后樹立起從源頭、中介到消費者終端的全流程商場監管。 微信方面稱,途徑已供給了電子化侵權投訴途徑,用戶或企業能夠在微信大眾途徑以及微信客戶端入口進行投訴。一起,微信品牌維權途徑以用戶告發的售假信息與具有鑒假才能的品牌方對接的方式,對“假貨”問題進行打擊。現在共接入國內外知名品牌方130多家,覆蓋品牌超越400個,合計處理違規帳號超越6萬個。 |